『這不是一座大教堂,而是由老百姓出錢出力打造出來的教堂,用意是感謝聖母瑪利亞的庇祐』。十歲男童,一個逃亡農奴孤兒_亞諾注視著前方,聽著大力士雷蒙講述著,嘴角漾起了笑容,陰暗的教堂內,『聖母,我的聖母就在這裡...』。


1329年~1384年~這座海上教堂與亞諾,一個為土地、為貴族、為命運所羈絆的奴隸,從未忘記他的祖先,如何為追求自由犧牲的信念,得幸在巴塞隆納城市所擁有的民粹主義,強調人民的至高無上的民主意識,勾勒出一段平凡而苦難卻見不凡英勇的故事。




這不只是一座海洋教堂的興建歷史,也是一個農奴孤兒努力地戰勝自己的原來宿命,扭轉了自己原先可預見的悲苦未來之勵志故事。生命舞台就在14世紀的巴塞隆納,一個只要平安居住一年一個月又一天,就可以取得這城市公民的身分,沒人可以任意剝削自己換得而來的生命自由。最重要的捍衛原因,就是王室允許這個城市,可以自組「巴塞隆納民兵隊」。當城市的權益受到其他領地威脅、或是城市任一公民遭到迫害,巴塞隆納的所有教堂就像烽火台般的迅速敲響鐘聲,號召全體公民集結組成「巴塞隆納民兵隊」,捍衛自己的教堂信仰,也捍衛家園和家人生命。


作者伊德方索說故事的方式就像綿密精細的經緯度量,整部海上教堂的結構,有如一部人生災難折磨的磅礡史詩故事,具複雜度也具深度。就像一直依勢搭建的雄偉殿堂,包覆著小小的聖體教堂,也包容了巴塞隆納內無數善惡罪罰的靈魂。作者佐以很多複雜的情節支線,有如深入探討每個人性黑暗背後之謎宮,相當流暢的故事脈絡,讓人忍不住想安撫這群苦難下的人們。以一座聖母教堂的改建漫長歷史,55年的歲月,中間儘管遇有天災祝融而毀壞而重新整建,或是局勢如何震盪不安,黑死病席捲歐土,這座「人民建之,為人民祐之」的聖母教堂,依然繼續按著既有的緩慢腳步,一石一柱地建起來。也代表了就算是飢荒,戰爭,挫敗的親情、愛情,瘟疫,反猶太主義的種種人民在肉體上、精神上的苦難,終將會過去。亞諾的人生際遇,從孤兒奴隸到貴族,紅頂商人到階下囚的峰迴路轉,與各階層之間的善和惡的鬥爭一直不停歇。面對總是災難的愛恨情仇,他總是咬著牙硬撐著,只要心不死,皮肉傷痕終將痊癒。只要能糊一口飯吃,尊嚴的事情,不是百姓能談的事情,就像當年那個為了活命,為了生計,14歲的瘦弱身軀扛著巨石,蹣跚地走向聖母教堂是他唯一方向,在聖母的撫慰下找到心靈的真正歸屬。


書中一直有個很耐人尋味的主題情緒,那就是女性的地位。在巴塞隆納城裡,海洋聖母瑪麗亞雕像,享有著不管是權貴人士,還是市井小民,也不管是善男還是信女,心中最尊貴的那席宗教地位。但!存活在土地上每個女性角色,是貴族之女、農家之女、商人之女、苦力之女,還是奴工之女,一個個全都得依附屈服在男性權威之下,完全沒有自我的個體,自我的地位可言。她們不僅是土地的奴隸、貴族的奴隸、命運的奴隸,同時更是男人的奴隸。所有女性生活無奈與可悲,與聖母瑪麗亞的尊貴,成了強烈諷諭對比。也許有人會嘲笑,活的不如死得好。但~追朔幾百年前的基督教徒女瑪麗亞,不也是一名悲慘的殉道犧牲,換來了幾百年後,教徒們死忠的信仰虔誠。


活著時所做的一切,將留給後世蓋棺論定我們的價值!!



海上教堂,一齣充滿了戲劇張力,包含戰事、愛情和財富的追逐,宗教的力量何其大,有人拿來當作權貴的籌碼,有人當作安身立命的符咒。作者伊德方索以豐富扎實的各階層壁壘分明的生活現象,窮者追求財富,富者追求社經地位,貴族欺壓封地子民的殘忍專制手段,赤裸裸地刻劃出了中世紀的歐洲貴族、教士、佃農、苦工、奴隸、妓女等各階層鮮明生活。更生動描繪出一個蓬勃的商業金融海洋城市、被政治與宗教權力角力的立場所介入的林林總總荒誕的面貌。教會與王室兩股無比黑暗地制裁力量,如何在這塊民粹土地上,一段段爆發激烈的人性與道德,流汗和流血的衝突,讀來是如此的引人入勝和令人心酸折服。它不歌頌權貴財富的風光,不張牙虎爪地論定誰的道德是善是惡,也不讚揚上位者對領土征服熱中態度,平凡地,每段讀來都是平凡百姓的最真、最無奈、也是人性最真實光輝的面面觀,活在生命苦難當中,只有內心堅信不移的信仰才是唯一生存之道。





書名:《海上教堂》Cathedral of the Sea
作者: 伊德方索‧法康尼斯(Ildefonso Falcones)
譯者: 范湲
出版: 圓神出版
出版日期: 2008.11月24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len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