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書包,他想著,他們現在才找到書包。我這下可不是來簽名的,總之不重要了......,睡香香,我的小王子....。』--艾弗雷。


小本的父親,以及前來打撈孩子的刑警、潛水夫,正在黝黑河道裡搜尋失蹤孩子可能的下落時,艾弗雷知道,他們只是再一次的顯示他們的無能罷了。



書名:收集孩子的人 (Der Kindersammler)
作者:莎賓娜‧提斯勒 Sabine Thiesler
出版:小異出版
時間:2008.10.27




「收集孩子的人」~一開始,光看書名,會以為是一個闡述愛小孩的故事,是的,他_艾弗雷,是個愛孩子的同性戀者。因為「珍愛」,所以不忍心這些降臨到這濁世的金髮藍眼耀眼小天使們,一個個地被污濁了,在充滿教條、規則、人際的人生中,自由被約束了,他必須為這苦難的命運,找到一個合理的解脫出口,他決定要當他們的上帝,可以主宰這些金髮小天使的死亡,同時也讓他獲得更無窮的喜悅。他深深自豪著,從不認為自己這麼做有何之錯。這世上~也只有杜斯妥也夫斯基(Fjodor M. Dostojevskij)了解他,用「罪與罰」,幫他把腦海裡的的信念,一字一字敲打出來。


原來~當天使轉臉的時候,也有可能變成惡魔(--by 莎賓娜)。


艾弗雷不斷地強化受到天使心的煎熬與控訴,再再武裝撒旦心的兵器,這樣撕裂近似凌遲的痛楚中,他才能狠下心痛下殺手,扼殺一條條在他心裡宛若一顆顆珍珠天使。唯有避開人群,儉樸生活、和一個從不碰的女人一起生活,表面的偉大藝術家、樂天知命的生活家,多年來~讓他得以不受干擾的屏障,也讓他不斷逃過一次次的審判,更加得意他的聰明才智,直到他把房子賣給一個天使的母親,一顆小石子滾動之際,意味著後面的高山土石即將出現破綻,準備崩塌了。




作者莎賓娜一開始用重現和跳躍多段時間場景的交替穿插之下,敘述一段綁架惡夢中,有人虐殺了孩子。重現殺人者與受害者以及家屬、刑警多方角度來看整齣凶殺案的來龍去脈。如同心理犯罪學裡的一幕幕實景,前因後果~巨細靡遺地頗析每段關鍵時間點的故事進行式,刻劃出一條談到動機、談到失去、談到憤怒,更談到救贖。這條故事繩索一直延伸枝展著,我們原以為會樂觀的讀到希望,卻硬生生地嘎然而止,每段故事最後就像埋沒在一片雜草荒蕪的原野裡,大家再也找不到破案的那端,卻瞥見那個殺童魔因而獲得主宰死亡能量,一臉得意樣,又繼續再等下一個三年殺人週期。


整個犯罪過程中,作者莎賓娜也不落痕跡地交代了,一直神奇地逍遙法外殺童魔艾弗雷,一段段可悲的童年命運軌道,留在讀者心中暗暗迴盪著。也因此~當我們在討伐殺童魔那令人髮指的惡行時,心頭不免多了一股深沉的,該不該就結果論來譴責的情緒。



真實殺掉一條生命者,毫無疑問地~絕對是有罪的,那麼~不見滴血,扼殺別人的人生,是不是同樣有罪?


就宗教而言~我們不都是上帝牽著手,送到現世父母的手中嗎?是的,儘管天使是來自上帝的傑作,可悲的是~上帝卻無法幫所有天使附上一顆純真良善的心,就算有~也是沒有辦法,護衛他們通過人世間已佈滿撒旦釘耙的果實,吃下去~心變黑了,變濁了,變死了。等他們變成父母時,所有的苦難成了藉口,成了他們把其他天使給玷污的藉口,成了撒旦的使者。


我確定~我是被害孩子的母親,我絕對萬分悲痛,甚至會有萌生殺了對方的復仇之意。我也確定~當我是第三人旁觀者時,只是個讀者身分時,我卻會想著這個被母親仇視為不祥之物的孩子,是在怎樣的不對等的教養之下長大,是怎樣地被扭曲了他的人生價值。就差那個適時擁抱,就差那一句關心,就差那個親吻~我看著艾弗雷的童年往事,內心不段破口大罵這個母親,你是瞎了,還是聾了,你是怎樣眼睜睜地把上帝給你天使變成魔鬼了。



因此~當艾弗雷最後站在審判桌前,一臉毫無悔過神情,我想~撒旦確實真正地改造了這個曾經是上帝所憐愛的天使。




這本書,提出了很多值得父母角色者深思的觀點,平常疼命命,保護周到的孩子,一樣會在某一次不經意的理所當然當中,可能永遠失去的風險。更要隨時地警惕著,當自己捧著新生生命時,這些降臨天使的命運,自己身教言教的責任,往往決定了這些在社會階層當中最為脆弱個體,未來命運的走向。當父母,真的不是輕鬆容易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len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