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憤怒、憎恨、恐懼與孤寂都是一觸即發的情緒,只要輕輕撩撥,便可帶來毀滅。』_by 傑克.凱堔。

 


這是一樁取決自60年代虐待親緣真實案件的故事構想。一場嚴重家庭車禍下,劫後餘生的姊妹投靠遠房阿姨,以為逃出輪下浩劫重獲新生,不料卻是踏進一場飽受蹂躪摧殘,不忍悴賭的集體暴行。


《鄰家女孩》,一開始,作者傑克用柔和的黃綠線條勾勒出一幅兩小無猜初遇的青春風景圖,美麗的陷阱慢慢點燃,就像無名火紋身,慢慢地吞噬了所有希望與光明,黑暗與醜陋焦黑了圖。書中的羅絲,一個備受保守而封閉的社區青少崇拜的單親女性,利用了青少年的盲目崇拜成年人的心態,與家庭的矛盾衝突,去完成她的自認為奉上帝信條的合理準則。當多數大人只會碎碎念地管教自己小孩不可以抽菸、喝酒、該有哪些合宜舉止,或是不被允許的荒唐行為時,羅絲則提供了成年人所擁有的OK令牌,讓這些青澀發初毛孩子以為,總有一個大人是站在他們的立場,完全可以理解他們、信任他們的所作所為。


社區內有像蘿絲這樣的角色絕對討喜,她用過來人的心情去理解這些青少年,想當然爾她的言語地位,無形當中在孩子們的心裡奠立了不可違抗的一種威嚴。就像是孩子頭頭,讓這些孩子言聽計從,更因為是來自他們所信任的大人之默許下,從虐待動物到虐待人類同出一轍,認為以暴制暴等等惡劣價值觀可以視為正確的。孤苦無依的姐妹花便在這個遠房阿姨的精神疾病困擾之下,被視為遭受惡魔詛咒之人,「不喜歡--嫌惡--告密」,凡事看不順眼,進一步成為這群冷漠孩子與鼓吹惡行為真理的大人施以暴行藉以告誡處罰的最佳祭品。


「孩子不懂就要閉嘴,孩子不乖就要打」,這是許多虐孩事件裡的成年人,對孩子視為自我財產的延伸管教信條,意味著這些孩子並沒有多少能力去抵抗人高體壯,又控制經濟主權的大人的掌握。如果極端一點,把成人世界的所有不滿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將是最好捷徑。為修理而修理的自我滿足,成為這些成年人在現實世界裡所遭受到的挫折唯一發洩、遷怒或控制不住情緒的方式。《鄰家女孩》所述的人虐悲劇來自良知的蒙蔽與一時的快感,加上執法者的「息事寧人」、姐妹花的「逆來順受」,以為忍一時就會苦盡甘來的一己想像,讓這個發生在封閉式社區裡的虐孩事件繼續隱藏,整個人權教育出現令人震驚而譁然的漏洞。


群體生活也是一種人權交集模式,任何人都有堅持自己人權,以及維護、尊重他們人權的道德勇氣。集體施虐的團體,多少受到「幸好受虐不是我」,進而萌起「我若是願意,也可以加入施暴群的行列」,當這舉起拳頭可以往他人掄下去的念頭一出現,往往將施暴行為合理化,一方面保護自己不受欺,以「少數服從多數」之則為護身符,然而卻漠視了另一半「多數尊重少數」之風。單一強化了「少數服從多數」當成真理膜拜,共謀惡勢偏了道德之法,助長受虐情事一再重演。不管是血緣關係的親虐行為,拿刀槍的壓榨手無縛雞之人,還是同性、異性間的肢體暴力,甚至民族間、國家之間的戰爭,人文歷史不斷地翻出一頁頁血淋淋,強勢欺凌弱勢的暴戾之行,只要有人的良知,看到、或是聽到這類虐事,直覺萌生天理不容,令人憤慨、同情難受之情,爭相撻伐。但是當下的意識催眠卻讓人忘了道德與良知何在。


那些決定「誰該被修理」、「該如何矯正」與「矯正的程度」的人,說穿了只在乎自己的「權」、「利」,可以凌駕於他人之上,才不管別人的「權」、「利」。人本會有私念,但是視他人為芻肉,將是一切暴力、邪惡的開端。「集體催眠意識」的魔力,可「集善」加乘,也能「集惡」加乘,它的結局的確可以很勵志,也可以很恐怖。隱善揚惡之際,人人成為讓人驚悚唾棄的怪獸,也因此,傑克.凱堔的《鄰家女孩》整個故事在人權教育上似乎充滿矛盾與困惑,因為少了良知道德一把尺,衝擊性因而增強而非淡化。層出不窮的暴虐新聞,的確給予我們再一次地思考社會價值方向與人權議題的尊重,提供了鮮活樣本。只是這樣的虐待事件,何時才能真正消弭。

 

 


書名:鄰家女孩(The Girl Next Door)
作者:傑克.凱堔 (Jack Ketchum)
譯者:柯清心
出版社:小異SM
出版日: 98/11/25
ISBN:9789868456990

 

 

 

 

 

-----------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len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