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電話跟網路,我們都毫無保留地展現出真正的自我...。』_by 梅.維特。


巴格達遇見珍˙奧斯汀》,來自巴格達與倫敦兩地的EMAIL交誼,傳達了兩位勇敢女性豐沛且熱情的情感,以她們細膩獨到的思維見解,娓娓道來戰火國度為求生存的困境與無奈,與民生社會的生活壓力,突顯出不管是在地獄還是天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與必須解決的問題。放在天平的兩端,有些事情經過比較,才知道免於戰亂洗禮的人們實在幸運多了。


來自伊拉克/英國,東、西方文化背景差異極大的知識女性:梅與碧,因為一個工作訪談機緣,有了兩年多的的email書信,萌生一段真實且不可思議的生死情誼。巴格達與倫敦,生活宛如地獄/天堂之強烈對比,兩個女性毫無保留地敲打鍵盤,你來我往地轉換時空場景。有時候,我們跟著有英國文學與女權學素養的大學教授_梅,槍林彈雨地走訪一場場殘壁敗舊角落。有時候我們陪著碧沉浸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都會生活裡。在伊拉克戰事屠殺的籠罩之下,針對國內動盪不安之際,兩人從工作角度切入,進行了多次對比鮮明的觀點探討與意見交換,進而產生了惺惺相惜的親姐妹般情感。不知從何時開始,她們的文字不再只侷限於時事討論,彼此也敞開心胸,對家庭、婚姻、親子、人生觀等等私人情感的交流,碧跟梅成為無話不談的親密閨友,也是同一陣線的同袍戰友,從中找到支撐信念的力量。


有如珍˙奧斯汀小說_《傲慢與偏見》裡的書信體小說題材,《在巴格達遇見珍˙奧斯汀》裡人物與場景卻是寫實與震撼。然而所謂「傲慢與偏見」,我倒覺得是暗喻我們這些戰爭之外的人們,對不明白的文化背景觀念,只因為強勢的外來文化、媒體的介入與斷章取義的片面論點,造成某些偏差註解與刻板印象。像是中東地區的戰亂頻傳,我們以為事奉伊斯蘭教者是好戰民族,才會出產海珊、賓拉登這些十惡不赦的暴虐大壞蛋。也因此~我們很少有機會聽到,或者都是否決他們人民發聲所掩蓋的以偏概全之實。


強霸專制政體垮台之後,國內宗教派戲的紛爭、擴大整個國內政經的混亂與危機。主張伸張正義、解救伊拉克的西方政體入侵之後,卻不見該有的新秩序與新生活重生,仇恨與怨恨瀰漫於統領階級與宗教派系對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並未得到該有的保障。國際經濟制裁與禁運壓垮老百姓的生存空間,民生供需的缺乏與混亂,助長黑市投機交易。因此~尋求境外政治庇護的難民數字節節攀高,也讓鄰近國家紛紛採取阻撓、拒絕情事。人權與安全形同泡沫化的傳說。且~整個中東國家官僚的懶散、貪腐、牛車般的行政效率,又如何打壓老百姓於水深火熱之地,透過梅的眼睛與耳朵,提供了更深入、更赤裸的探討,也讓我們見聞到官僚比惡虎還可怕的情況。儘管如此~砲火灰燼底下仍充滿韌性的生命力,想盡辦法努力掙扎吐芽。


每個尖銳話題,透過梅的鮮活筆觸與分析,就連海珊對於伊拉克人民的影響評價,也有別於他方世界的一番見解,開啟世人重新認識伊拉克這個中東國家,人民心聲的管道。正因為梅的身分敏感,來自一份暗殺名單的威脅,以及有系統地殲滅伊拉克境內的「真相使者」計畫曝光,友人必須盡快展開一場天人交戰、困難重重的人道救援,因而促成這些屬於私人書信能夠公開,進而出版的關鍵契機。


因工作結緣的友誼,住在倫敦的對伊拉克文化的一些看法,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角度切入與改變。從原來的懷疑不解,轉為滿心的欽佩和同理心,進而放棄原有的成見,想辦法成就困難度極高的救援。而自己沉溺在孩子教養問題,職業婦女的壓力、還是跟老公的意見不合,也因為梅的傾聽與將心比心,讓碧有了一個情緒發洩窗口。從書信的字裡行間,一樁樁接踵而來的逆境、挑戰,無可避免地,她們得經歷無數次的期待與失落,恐懼與折磨。但兩位女性運用機智、幽默,苦中找樂的樂觀,想辦法去克服、化險為夷的生活態度,這種不屈不撓的新時代女性精神,扭轉了命運,在她們身上可謂表現淋漓盡致,也贏得眾人的認可與協助。


我想~這樣的人助天助信念,與阿拉伯世界唾棄個人主義,相信「集體的力量」相背馳,但梅卻要自己相信~凡事靠自己,據理力爭才能把自己跟家人從可悲困境裡拯救出來。這樣的烽火友誼難能可貴,中東女性的強韌生命力更給平凡我們想像不到的勇氣,《在巴格達遇見珍˙奧斯汀》故事更值得讓世人知道,發動一場戰爭的遺害與悲劇倒底有多深,還有人可以理直氣壯的說,發動戰爭是解決所有對立紛爭的最佳方式嗎?







書名:在巴格達遇見珍˙奧斯汀 (Talking About Jane Austen in Baghdad )
作者:碧.羅拉特/梅.維特 (Bee Rowlatt and May Witwit )
譯者:麥慧芬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 2010/07/06
IBSN: 9789576679261






---------------------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len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