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從來就不同意父親的看法?難道這僅只是出自兒子的叛逆?...』_by 拉加.薛哈德。


們一家陌生人》故事是以80年代持續至今的「以巴衝突」為背景,敘述一個兒子如何在父親的強大影響之下,從對父愛的渴望、憤怒、封閉、叛逆到諒解,理解父親一直以來的堅持過的信念與態度,以及正直崇高的情操,明白了律師父親的一生不只是為他家人而活,也是為巴勒斯坦人存亡生計而活。

人倫親子間在思想、觀念上的衝突與對立,永遠有耐人尋味的深刻探討,《我們一家陌生人》亦然。故事是作者拉加的自傳式小說,在十九世紀中東以巴兩國揭起激烈血腥衝突之後,深刻的描寫了一個巴勒斯坦家族的曾經榮光與破敗,從貴族淪為難民之軀,父子兩人在思想觀念轉折上的蛻變。故事主軸圍繞著他跟律師父親阿齊茲之間的種種愛恨情仇,具有積極平和思想的父親與持有消極虛無思想的兒子之間,在介入時事政治積極度與否之觀念上的強烈衝突與對立,揭示和觸及了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問題,與日益增長的文化分裂與親情的耐磨度降低,對立、不認同逐漸瓦解父子情感。直到父親遇刺身亡,作者才深深明白這些年來,父親對他的種種影響之如此深遠,他的叛逆、陌生、不苟同,全因他想藉此表達被熱衷公共事務的父親長久以來的疏離與冷落。殊不知父親對他的愛與期待一直有增無減,也從未放棄過他。他之所以會克紹箕裘不違父志、到從事公益,為弱勢仗義直言的勇敢行為,均源自他內心潛意識早就認同父親作為,為以巴兩國之間尋求和平互惠不再流血死傷的崇尚理念。父親阿齊茲讓國家事甚至凌駕於家事之上,唯一目的只是希望他深愛的子孫、同胞們,能夠與以色列人,在這嚴酷環境裡平和共處永續下去,爭取同胞在律法、政策上的平等公正對待,生活不再有莫名的生命、財產威脅。


透過作者與父親朋友們的眼光,以及文學細膩的表現,我們看到一個父親如何運用他的律法修養,數度牢獄之災,儘管生命遭受威脅也無懼,一次又一次英勇無懼地對抗跋扈無理的當權者、掠奪者,但卻擔憂他的兒子會行重蹈他曾經經歷過的覆轍、或是不平不公的對待。想盡辦法想要幫住孩子卻常常得到反效果,種種擔憂、著急,生氣,那情緒是一種父親望子成龍,要把好的都留給孩子,卻又陷入表達不得體的懊惱、苦悶。歷經青春成長,拉加對父親大人的崇拜、敬畏,也因父親關係而被旁人排擠、貼上標籤、被孤立,因而對父親的所作所為產生質疑,失去信心,不願服從父親的諄諄教誨,兩父子間的關係比加薩走廊還要危險。


兩人會如此長時間的心理矛盾與割捨不斷,我相信這對身處戰火紛擾的父子絕對是深愛、敬愛彼此的。泛著中東政治的動盪,以巴問題的緊張與衝突。自從父親被謀殺,曾經一度迷惘、迷失的拉加慢慢整理出他對父親似陌生卻複雜且矛盾的情感關係。多年來鍥而不捨想為父找出兇手真相,然而各種不平的阻撓與挫折,他終體會到父親高貴的人格如此被抹滅,始終為公義卻孤掌難鳴的孤立感,呼應了作者承襲父親志業,為人權工作付出心力與政治倡議之關鍵。


從雅法驅逐到移民自治區,以巴關係惡劣未歇,讓我有台灣跟中國關係的相似感覺。中間一道台灣海峽,隔斷許多親密血脈,彼此仇恨、妖魔化。我們老百姓要的最單純,不過是安居立業、平靜的好日子,而不是帶槍躲砲彈的烽火天。《我們一家陌生人》,這是很私人又很客觀的家族回憶錄,阿齊茲父子的對立與依賴,我們感概是政局的動盪不安,讓他們花了更多、更長的時間去驗證對彼此的愛。我們也從巴勒斯坦人的角度,更加客觀地對中東上帝之家,以巴這塊焦黑土地所發生的暴動、歷史事件之前後原因,有了更多的解釋與討論。



書名:我們一家陌生人 (Strangers in the House)
作者:拉加.薛哈德 (Raja Shehadeh)
譯者:郭品潔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2010/10/01
ISBN:9789570836721




---------------------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len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